春天里,共绘教育强国建设新图景——从全国两会看教育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3日 16:05   


风鹏正举,春风渐酣。两会的时钟拨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是终点,更是起点。

全国两会,是跳出教育看教育的一个窗口。立足全局,放眼长远,把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和方向。

今年两会,传递着中国教育发展的鲜明信号。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代表委员声音铿锵: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时不我待;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重任在肩。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教育大有可为

“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个是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今年两会上,这两个热词,因时因势碰撞,迸发绚烂火花。3月5日—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次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的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

自主创新依赖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要依靠教育来培养,在新质生产力视域,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度契合。

一阵春风起,百花竞争艳。

“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高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共同为强国建设开辟新领域、新路径。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高校变革的动力源泉。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于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紧随其后,这绝非巧合。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现实意义和方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在3月9日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浩荡春风起,奋进脚步疾。

“‘四链融合’实质上是创新要素的加快集聚和创新主体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着力构建形成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形成推动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产学研融合模式,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作用,推进校企“双向奔赴”“四链融合”。

方守恩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校科研创新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提供了更多的前沿技术需求和技术应用场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

两端的需求一现身,一拍即合。

全国人大代表、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最近有个喜事,公司联合复旦大学自主研制的锂离子纤维电池处于中试阶段,计划今年进入市场推广期。“从实验室、中试平台到产业园区,全链条的完善极大提升了创新成果落地的效率。”宋西全说。

在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澎湃创新动能面前,不少代表委员像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一样,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试点如何加快构建政校企创新联合体,创新科研驱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校也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探索‘学院—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示范应用’四位一体新模式,从课题立项开始,就跟企业一起研讨,企业员工和科研人员共做研究,更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发现,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情况下,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要进一步打通。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到支撑作用的,是高质量教育体系。

当“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登高望远,把握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每年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是给全年教育工作定基调,今年也不例外。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眼“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两会前夕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数字“刷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单——

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比上年增长1.3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分别达到91.1%和60.2%。

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郑州市如何走上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道路。

从2018年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和培育工作开始,截至目前,郑州市共进行了3批230所学校的创建,198所学校经验收合格,被评定为市级“新优质初中”,占全市公办初中学校的61%。舍近求远求学逐渐成为历史,2023年学生健康体检数据显示,睡眠质量提高了13.5%,作业量减少了20%。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过去一年着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仅2023年2月至7月,从国务院到教育部,到相关各部委,关于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等相关政策高密度出台,力度可见一斑。

教育要服务好高质量发展,第一工程就是建设高质量服务体系。无论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筑牢根基、积蓄后劲,都有赖于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两会期间,在贵州代表团第五场集中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深情回顾了贵州教育如何抓住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入补短板、强技能、提质量,实现教育面貌的巨大变化。

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是高水平培育时代新人的体系、高效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系、高标准满足人民对教育新期盼的体系、高起点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体系。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我国现在技能劳动者超过了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了6000万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在3月9日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怀进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奠基民族复兴伟业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似具体而微,实则字字千钧。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阐明了先后顺序和实践路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更加凸显了教育优先发展这一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说。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负好教育独特的战略使命。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怀进鹏在会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

教育强国号角,催人奋进——

“到2035年还剩11年,天时人事日相催。全过程的教育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适切性的服务能力、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孝其表示,只有厘清目标、明确定位,把握时代、顺应潮流,科学谋划、明晰路径,才能进一步把教育强省建设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作战图、实景图。

四川教育是全国教育的一个缩影,既有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肩的成都平原教育,又有发展相对滞后的盆周山区教育、农村教育,还有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

从全省教育实际出发,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进程中,四川省初步提出“三区一高地”建设目标:率先在中西部建成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示范区、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西部教育对外开放高地。

教育强国图景,凝聚力量——

瞄准建成教育强国目标,2023年4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东北等地召开多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标记强国建设的发力点,勾勒教育强国的图景;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集思广益、汇集众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这个消息令人感到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表示,安徽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支撑科技创新、自主培养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能级,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安徽力量。

……

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带着春的气息,也带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澎湃动力,来自教育领域的代表委员满怀信心,踏向新的征程。(本报记者 柴葳)

(2024-03-12 原文出处:《中国教育报》 摘自:教育部网站)